上一页|1|
/1页

主题:无法复制的“恒大模式”

发表于2014-02-23

恒大俱乐部代表代表中超联赛出征亚冠半决赛是中国足球界的一件大事情。其实恒大队的实力远远超越了中国国家队,要说“代表”的确有些拔高了,因为中国足球的元素是复杂的:恒大俱乐部是一种相对极端的生存方式,建业俱乐部则是另一种相对普遍的生存方式。

从甲级打到中超,恒大参加过亚冠,再降级,现在再次临近中超,建业俱乐部的轨迹代表了不少俱乐部——杭州绿城、江苏舜天、天津泰达、长春亚泰、辽宁宏运等等,再包括目前中甲的深圳红钻大多走着这样的路线,也是形成了一种规律。正是这些波动在中上游到中下游之间的中等投资规模俱乐部,默默地排在6名开外,却搭起了中超联赛的基石。

建业的即将回归,对于企业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维护,我们自然也希望深圳能够在来年继续坚持冲劲。此外在中甲积分榜上,同样值得瞩目的是北京理工的基本安全上岸。这支植根于大学的球队,或许始终不可能像曾经的东亚队那样冲上顶级联赛,但他们在二级联赛的存活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不仅仅是其本身的成功,更是体教合一的一枝独苗成功,保留着星星之火的希望。而为这种模式提供孵化土壤,本身就是二级联赛的意义之一。

然而“恒大模式”无法复制,唯有那些在泥沼里起起伏伏的集群,对于后来者才是具有借鉴价值的案例。


上一页|1|
/1页